生活小記 #06072020

那么快就到了2020年的7月了。看着自己今年的目标都还没有达成,突然觉得有点压力。最压力的莫过于论文,因为开题了好久都还没真正动笔,而自己又过于懒散。

工作忙碌,也许是自己太尽责了。或者我在逃避写论文,所以就没事找事做吧!不过,可以跟久违的小孩子们互动,使我心里又燃起了小小的火花。能够使他们觉得上我的课堂有趣,的确是有小小的成就感。只不过,还是不习惯早起。

感情方面,还是没有对象。听说一直找不到对象,是因为自己所散发出来的气场太过brother。其实,也是要有感觉,才能够跟对方产生不一样的气场吧!或者其实我心里还是住着那么一个人。很少跟他有往来,也觉得跟他不合适,只是觉得自己心里还是有点喜欢他的。想一想,也有半年了吧!默默关注他,都已经半年了。从初初开始的思念,到现在已经化成心里的一颗在冬眠的种子了。我想,只要有氧气,它就会发芽。但是,缺乏的,正是氧气。

今天,突然间听到佛跳墙的音乐,又有点想念台湾了。自从上一次特地飞去听佛跳墙的演唱会,每次听到他们的歌,都会想起台湾。想起半夜的日本餐厅、想起半夜的保龄球、想起赶末班捷运的我们。突然,想飞了。

Posted in

张洁告诉我的事——《红蘑菇》、《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后心得

 

婚姻,对于现代人来说,或许是一个爱情会达到的里程碑,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男人在结婚之前总是比较浪漫、绅士,向女友献殷勤;女人在结婚之前总是能体谅男友的难处,总是呈现出一个温柔乡的姿态。结婚之后,一切缺点暴露无遗。然而,这对男女就不能继续在一起维持婚姻了吗?还是可以的,因为爱情就是要包容,如果真的存在爱情的话。假如只为了结婚而结婚呢?

《红蘑菇》里的梦白就是一位搞不清楚自己内心的女人。她在三十九岁的时候嫁给了有着四个大孩子的鳏夫——吉尔冬。她起初会嫁给他,无非是太急着要出嫁了,“在百货公司看到一块好看的窗纱,也会想到一个家,一个和男人共有的家。好像一个独身的女人的家就可以不用好看的窗纱”。这也不禁令我想起自己也未尝不是有着这样的心态呢?难道单身就不值得拥有一个漂亮温馨的家吗?梦白就这样嫁给了外表看起来相当绅士,会给女人穿大衣,在大学当教授的吉尔冬。

吉尔冬在婚前就恨梦白了。梦白一家人在一场相女婿宴上想尽办法让他出丑、丢人现眼,好让梦白退了这场婚事。梦白的大姐——梦红甚至嫉妒梦白可以嫁到吉尔冬,因为梦红脸上的斑痕只允许她嫁给一个蹩脚的丈夫。婚后,吉尔冬那些小气、无理取闹、无赖的性格展露无疑。他怪罪梦白不能将财权交给他;他恨梦白不给他报销一百二十块钱的“壮阳药”;他在付钱的时候总会左兜右兜他的钱包,但是总找不出来;他缺什么东西的时候总会说自己找不到,叫梦白去买等等。这一些无赖的行为,还不是极限,重点是他还时常在家里和别的女人在电话调情,认为梦白所怀的胎儿并不是他的,这一切都让梦白忍无可忍。她不是没有想过离婚,但是总会有点不忍。不忍什么?这一段婚姻还有什么值得她留恋的吗?也许她留恋的,只是这一纸婚约,好不容易得到的“婚姻”,而这段婚姻能够给她的只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她却犯贱地认为她是应该承受这些痛苦和折磨的,就因为当初她选择了他作为她的丈夫,就要还清这一笔债?

《爱,是不能忘记的》小说借用着女儿的视角,来叙述她母亲的爱情。女儿受到男友乔林的求婚时,不禁在思考着:为什么要嫁给他?他为什么爱她呢?然而,乔林的回答,就只是一句:“因为你好”。她已经三十岁了,对于一个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活的姑娘来说,可能有嫁不出去的危险。她固然可以将婚姻和爱情分离,几千年来的人们无偿都是这样,将婚姻当作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吗?然而,她突然回想起母亲说过的话:“珊珊,要是你吃不准自己究竟要什么,我看你就是独身生活下去,也比糊里糊涂嫁出去要好得多”。母亲为何对她说出那一番话呢?因为她经历过、后悔过、绝望过。她一点儿都不爱珊珊的父亲,然而在年轻的时候不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就糊里糊涂地嫁了。她深爱着的,是她在机关里的一位同志,一位为了报恩而结了婚的男人。他们两个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但是他们却深深地爱着对方,直到她临死之前,她不忘记吩咐她的女儿:“那套《契诃夫小说选集》……还有,写着‘爱,是不能忘记的’笔记本,和我,一同火葬。”那么坚贞不渝的爱情,甚至只有过总共加起来不到24小时的相爱时间,却一直被她收藏着。《契诃夫小说选集》是他送给她的定情信物,而她对他的爱,他们俩支离破碎的回忆,还有她的一颗灼人的、充满了爱情和痛苦的心,全都收藏在那一本“爱,是不能忘记的”笔记本内。当珊珊一页一页地翻阅这本笔记本所留下来的只字片语,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泪水,而她,再也不想重复这一场爱情的悲剧。

两篇小说是截然不同的爱情主题,一个是对于婚姻丑陋的揭示,一个是对于爱情的美好、悲剧的揭示,但却都围绕着一个爱情观,那就是——宁缺勿滥。在《红蘑菇》里的婚姻,就好像有毒的红蘑菇一样,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却是充满毒素,甚至是令人致命的爱情观。如果梦白没有醒来,她就一直深陷在“这就是命,是她前生前世没做好事,欠了吉尔冬的,这笔债她还没有还完”的思想里面,甘愿承受着婚姻的折磨。虽然当时候的女性已经能够经济独立、独自生活,但是她却被内心的矛盾纠结着,不能够解脱出来。《爱,是不能忘记的》的那对相爱着的人,是不自由的,是被约束的,因为年轻的他们,总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而糊里糊涂地步入了婚姻,造成了这一场爱情悲剧。难道这两篇小说,不都是要告诉我们,爱情里面的选择,不是因为年纪到了就要选择,不是因为经济需要而选择,不是因为外人觉得你们合适而选择,而是要因为真正的爱情来临后才做出慎重的选择啊!就如珊珊在小说最后的喊话:“别管人家的闲事吧!让我们耐心地等待,等着那呼唤我们的人,即使等不到也不要糊里糊涂地结婚。不要担心这么一来独身生活会成为一种可怕的灾难。要直到,这兴许正是社会生活在文化、教养、趣味……等等方面进化的一种表现。”

Posted in

电影《你的情歌》观后感

unnamed

近来这部电影在马来西亚上映了,我赶快去电影院看了。看到即将结束,原本觉得是个普通二男一女三角恋爱的剧情,但是电影看完后,回到家看了其他同学的影评,才了解电影里面所隐藏的讯息。

《你的情歌》为安竹间导演,主要演员包括柯佳嬿(饰演余静)、傅孟柏(饰演邢致远)、谢博安(饰演李东朔)等。电影一开始就叙述两个主角的失败的经历。余静被未婚夫劈腿,最后还被未婚夫说:“不需要你的原谅”,于是她伤心欲绝,跑到花莲来疗伤。邢致远则是一个流浪教师,由于台北没有学校要聘请他,于是被调到了花莲的学校。当时候,2008年,正值选秀节目旺盛的时代,邢老师于是决定通过培育校园中的人才参与选秀节目来证明自己是可以的。他找到了被称为“冷僻王子”,自小父母双亡,与阿嫲相依为命的李东朔(阿东)成为“七月男孩”乐队的主唱。他们三个人的故事,于是开始展开了。

其实,这部电影的三角恋爱故事,并没有带给我很多的共鸣。可能是剧情的安排太狗血,还是叙述的方式太过平平无奇,所以原本一位自己会是失望收场的。然而,电影播到最后,来了一个大转折,以余静写给邢志远的一封信为触发点,以余静的叙述视角来呈现给观众这个故事另外不得人知的一面。这个大转折之前,其实也会发现有蛮多的线索可寻的,但是我在观看的时候,是不以为意的。直到余静在台北,去做人工流产手术的时候,我还是会疑惑到底余静的那一胎是谁的,竟然还怀疑是邢志远的。后来想到邢志远一直以来跟余静的相处都是那么“发乎情,止于礼”,因此才明白余静的这一胎应该是他的前未婚夫的。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因为它带给了我对“梦想”这两个字有不同的诠释。电影中的三位主角,都有不同的梦想。余静的梦想,这里不方便剧透,但是她是唯一一个将梦想付诸行动的,而且她为了实现梦想,忍受了很多苦难,应验了“梦想的实现,不在于得到,而是牺牲了什么”。邢志远的梦想,口口声声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成功”的定义不只是一个,但是他自己对于“成功”的定义,还是很在意世俗眼光,觉得“成功”必须在台北才算是成功,在花莲就不算“成功”。当然最后余静改变了他,让他继续留在花莲。阿东的梦想,其实是想要忘记从前的悲伤,重新开始做人,能够让自己在舞台上闪闪发光。自从余静的出现,他的暗黑世界才终于开了一扇窗,然而他却一直处于逃避的心态,逃避他所遭遇到的悲伤,幻想一切痛苦的事情都从未发生过。这一种心理,正中我的心,因为我也是如此的。因为害怕失去,因为害怕再次受伤,于是封锁自己,让自己没有机会再受到伤害。但是,这种逃避心理,终究是无法实现梦想的,应该要勇敢再一次为爱出发,相信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阿东最后做到了,是余静帮助他从悲伤中走出来,而余静自己也因为帮助别人实现了梦想,自己的梦想也实现了。

可惜的是,电影没有很强烈地带出这三个人对梦想不同的态度。我自己也是后期看了影评才领悟到的。可能余静的梦想,电影中诠释得最成功的,而邢志远和阿东的对于梦想的执着,是我后来才看明白的。如果电影能够少一点狗血的画面,比如说余静在被前未婚夫劈腿后的伤心欲绝的画面,能够再多一点邢志远内心纠结的画面,还有阿东如何从悲痛中走出来的画面,可能观众会更容易得到讯息吧!

电影的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观众很多的遐想。余静可能跟邢志远在一起,也可能跟阿东在一起,再可能两个都不是。我个人是希望余静最后能找到她的对的人,最后幸福快乐地走下去,不管是谁,我都会很开心,因为她知道,最大的获得,其实是“放下”,就如同电影主题曲的歌词:“谢谢你 微笑着 成全了而放手了 留下這心痛的 這只属于你的情歌”。

Posted in

小说的自我解构—异土与异名者 (周芬伶教授主讲)

在驾车前往会场的路途中,开着佛跳墙最新专辑的歌曲,脑海里却在想着星期六佛曲分享的事情。付了报名费,本来想安安乐乐地坐在台下听学者们发表论文,没想到却还要被摆上台唱歌。虽然我喜欢分享,但是也不喜欢这种乱了节奏的感觉。这下子论文发表也不可以好好听了。

到了学校,只见女同学独自一人站在课室的前面,一见面就跟我喊累,我也觉得很无奈,因为她等了许久,也只等到我一个与会者。

我去了趟洗手间回来,进入课室,才发现里面更像是会议室。室中间摆了一张专属会议室的椭圆桌,桌子前方摆着一台电脑。室内竟然还有洗手间,但似乎只给VIP使用。黄老师和周老师这时才从洗手间出来,跟黄老师打了个招呼,感觉真的很久不见,离上一堂课也隔了两个月了。陆陆续续,很多老师抵达会场,与老师面对面地坐了下来。第一次跟那么多老师一起,在那么近距离、还算狭小的空间下,开始了这一场讲座。

周老师开始说她的故事。她是一个著名散文家和小说家,得过无数个奖项,也是东海大学的教授。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别人分享她创作的故事,而且是那么近距离的聆听。她说:写散文,很容易会令自我强大,因为会一直质问“我”的存在。我一听,顿时觉得跟我昨天在面子书的发文,以及平时在部落格所写的日志,有感同身受之处。的确,平日里写文章,我都习惯去剖析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内心的想法赤裸裸地写出来,写完了就会有一种自我疗愈的效果。但是,越写越多的散文,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太注重自己的感受。然而,小说,并非如此。写成一部小说的主要条件,就是必须先放下自我。听到这里,我顿然明白,为什么自己一直以来都写不成小说。中学时期,也曾经试过写小说,但是却写到一半就停了。原因是:情节不知如何再发展下去,人物的塑造也不够鲜明。到今天才发现,写小说,就是在写他人的故事、他人的自述、他人的情感。如果太过以自我为重心,是不可能理解别人的情感,也不能同理别人所作出的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写小说,就好像来一场排除自我的旅行,可能旅行中消融了自我,将“我”分裂成故事中的各个角色。就好像佩索亚所说:“我是一个空的舞台”,“我”其实是“无我”,并没有真正的我的存在。然而此“空”与佛教的“空”又有所不同。佛教所说的“无我”或“空”,是否认“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但却肯定此个体存在的存在。往往很多人以为佛教的“空”,是什么都没有,其实不然,不过这也是题外话。

周老师继续分享,她的旅程。她曾经参与过6天5夜的登山团,爬过3000公尺高的山,还横跨台湾的东部和西部(不清楚老师所说的山的名称和地理位置),也乘直升机上过喜马拉雅山。得出的结论是:垂直旅游比平行旅游来得更深刻。我们可以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陌生的地方待上一整个月,但是对那个地方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对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也帮助不大。然而,垂直旅游却可以然自己的感官上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并重新对生命有一个新的体验、新的看法。我想也是,但脑海里却突然浮现上密集课程的时候的情形。当我放下手机、放下电脑、放下牵挂,全新投入在密集课程的时候,的确又是另外一种感官上的不同,生命的另一种体验。因此,当从密集课程中回来的时候,面对手机、面对生活,的确会有点不习惯。或者说,一个人的旅行,也似乎可以达到一种生活体验的不同。平时在生活中,总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去到哪里都有家人的关心。然而,一个人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在旅程当中一定会遇到不少状况,而在面对这些状况,该如何去解决,而自己的内心又是怎样的起心动念,都是比较容易去审查的。可能,我们平时都喜欢依赖,多过于去独立思考。

讲座会结束后,我与女同学去吃宵夜,来到了老地方。我点了扬州炒饭,她点了肉碎豆腐。我们吃着吃着,聊到了单身与否的问题。不知为何,她就开始牵红线,介绍起她的朋友给我认识。我听着听着,也觉得他所介绍的男生也的确不错,起码他是一个蛮体贴的男生,心里的确还蛮想认识的。但是,后来又想到,在佛教圈外的男生,是否就能与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同呢?担心不相同,也害怕到头来也只是一场空。

深思熟虑,停滞不前,这就是如今自己的状况吧!

Posted in

想幸福的人

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像一场重感冒,但是却不知道重感冒的病源。

你问,为何可以那么容易就喜欢一个人?
其实,那种感觉,就好像突然想好好爱一个人。
他的出现,令我想好好爱一个人。
或者我心境的转变,令我想好好爱眼前的人。

但是,太少互动,令我感到困惑。

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可能,我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喜欢你。

可能,我只是习惯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对方身上。

但是,这一切心境的转变,是否意识着,我已经从上一段感情中,走出来了呢?

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Post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