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告诉我的事——《红蘑菇》、《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后心得

 

婚姻,对于现代人来说,或许是一个爱情会达到的里程碑,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男人在结婚之前总是比较浪漫、绅士,向女友献殷勤;女人在结婚之前总是能体谅男友的难处,总是呈现出一个温柔乡的姿态。结婚之后,一切缺点暴露无遗。然而,这对男女就不能继续在一起维持婚姻了吗?还是可以的,因为爱情就是要包容,如果真的存在爱情的话。假如只为了结婚而结婚呢?

《红蘑菇》里的梦白就是一位搞不清楚自己内心的女人。她在三十九岁的时候嫁给了有着四个大孩子的鳏夫——吉尔冬。她起初会嫁给他,无非是太急着要出嫁了,“在百货公司看到一块好看的窗纱,也会想到一个家,一个和男人共有的家。好像一个独身的女人的家就可以不用好看的窗纱”。这也不禁令我想起自己也未尝不是有着这样的心态呢?难道单身就不值得拥有一个漂亮温馨的家吗?梦白就这样嫁给了外表看起来相当绅士,会给女人穿大衣,在大学当教授的吉尔冬。

吉尔冬在婚前就恨梦白了。梦白一家人在一场相女婿宴上想尽办法让他出丑、丢人现眼,好让梦白退了这场婚事。梦白的大姐——梦红甚至嫉妒梦白可以嫁到吉尔冬,因为梦红脸上的斑痕只允许她嫁给一个蹩脚的丈夫。婚后,吉尔冬那些小气、无理取闹、无赖的性格展露无疑。他怪罪梦白不能将财权交给他;他恨梦白不给他报销一百二十块钱的“壮阳药”;他在付钱的时候总会左兜右兜他的钱包,但是总找不出来;他缺什么东西的时候总会说自己找不到,叫梦白去买等等。这一些无赖的行为,还不是极限,重点是他还时常在家里和别的女人在电话调情,认为梦白所怀的胎儿并不是他的,这一切都让梦白忍无可忍。她不是没有想过离婚,但是总会有点不忍。不忍什么?这一段婚姻还有什么值得她留恋的吗?也许她留恋的,只是这一纸婚约,好不容易得到的“婚姻”,而这段婚姻能够给她的只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她却犯贱地认为她是应该承受这些痛苦和折磨的,就因为当初她选择了他作为她的丈夫,就要还清这一笔债?

《爱,是不能忘记的》小说借用着女儿的视角,来叙述她母亲的爱情。女儿受到男友乔林的求婚时,不禁在思考着:为什么要嫁给他?他为什么爱她呢?然而,乔林的回答,就只是一句:“因为你好”。她已经三十岁了,对于一个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活的姑娘来说,可能有嫁不出去的危险。她固然可以将婚姻和爱情分离,几千年来的人们无偿都是这样,将婚姻当作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吗?然而,她突然回想起母亲说过的话:“珊珊,要是你吃不准自己究竟要什么,我看你就是独身生活下去,也比糊里糊涂嫁出去要好得多”。母亲为何对她说出那一番话呢?因为她经历过、后悔过、绝望过。她一点儿都不爱珊珊的父亲,然而在年轻的时候不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就糊里糊涂地嫁了。她深爱着的,是她在机关里的一位同志,一位为了报恩而结了婚的男人。他们两个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但是他们却深深地爱着对方,直到她临死之前,她不忘记吩咐她的女儿:“那套《契诃夫小说选集》……还有,写着‘爱,是不能忘记的’笔记本,和我,一同火葬。”那么坚贞不渝的爱情,甚至只有过总共加起来不到24小时的相爱时间,却一直被她收藏着。《契诃夫小说选集》是他送给她的定情信物,而她对他的爱,他们俩支离破碎的回忆,还有她的一颗灼人的、充满了爱情和痛苦的心,全都收藏在那一本“爱,是不能忘记的”笔记本内。当珊珊一页一页地翻阅这本笔记本所留下来的只字片语,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泪水,而她,再也不想重复这一场爱情的悲剧。

两篇小说是截然不同的爱情主题,一个是对于婚姻丑陋的揭示,一个是对于爱情的美好、悲剧的揭示,但却都围绕着一个爱情观,那就是——宁缺勿滥。在《红蘑菇》里的婚姻,就好像有毒的红蘑菇一样,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却是充满毒素,甚至是令人致命的爱情观。如果梦白没有醒来,她就一直深陷在“这就是命,是她前生前世没做好事,欠了吉尔冬的,这笔债她还没有还完”的思想里面,甘愿承受着婚姻的折磨。虽然当时候的女性已经能够经济独立、独自生活,但是她却被内心的矛盾纠结着,不能够解脱出来。《爱,是不能忘记的》的那对相爱着的人,是不自由的,是被约束的,因为年轻的他们,总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而糊里糊涂地步入了婚姻,造成了这一场爱情悲剧。难道这两篇小说,不都是要告诉我们,爱情里面的选择,不是因为年纪到了就要选择,不是因为经济需要而选择,不是因为外人觉得你们合适而选择,而是要因为真正的爱情来临后才做出慎重的选择啊!就如珊珊在小说最后的喊话:“别管人家的闲事吧!让我们耐心地等待,等着那呼唤我们的人,即使等不到也不要糊里糊涂地结婚。不要担心这么一来独身生活会成为一种可怕的灾难。要直到,这兴许正是社会生活在文化、教养、趣味……等等方面进化的一种表现。”

Posted in

小说的自我解构—异土与异名者 (周芬伶教授主讲)

在驾车前往会场的路途中,开着佛跳墙最新专辑的歌曲,脑海里却在想着星期六佛曲分享的事情。付了报名费,本来想安安乐乐地坐在台下听学者们发表论文,没想到却还要被摆上台唱歌。虽然我喜欢分享,但是也不喜欢这种乱了节奏的感觉。这下子论文发表也不可以好好听了。

到了学校,只见女同学独自一人站在课室的前面,一见面就跟我喊累,我也觉得很无奈,因为她等了许久,也只等到我一个与会者。

我去了趟洗手间回来,进入课室,才发现里面更像是会议室。室中间摆了一张专属会议室的椭圆桌,桌子前方摆着一台电脑。室内竟然还有洗手间,但似乎只给VIP使用。黄老师和周老师这时才从洗手间出来,跟黄老师打了个招呼,感觉真的很久不见,离上一堂课也隔了两个月了。陆陆续续,很多老师抵达会场,与老师面对面地坐了下来。第一次跟那么多老师一起,在那么近距离、还算狭小的空间下,开始了这一场讲座。

周老师开始说她的故事。她是一个著名散文家和小说家,得过无数个奖项,也是东海大学的教授。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别人分享她创作的故事,而且是那么近距离的聆听。她说:写散文,很容易会令自我强大,因为会一直质问“我”的存在。我一听,顿时觉得跟我昨天在面子书的发文,以及平时在部落格所写的日志,有感同身受之处。的确,平日里写文章,我都习惯去剖析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内心的想法赤裸裸地写出来,写完了就会有一种自我疗愈的效果。但是,越写越多的散文,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太注重自己的感受。然而,小说,并非如此。写成一部小说的主要条件,就是必须先放下自我。听到这里,我顿然明白,为什么自己一直以来都写不成小说。中学时期,也曾经试过写小说,但是却写到一半就停了。原因是:情节不知如何再发展下去,人物的塑造也不够鲜明。到今天才发现,写小说,就是在写他人的故事、他人的自述、他人的情感。如果太过以自我为重心,是不可能理解别人的情感,也不能同理别人所作出的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写小说,就好像来一场排除自我的旅行,可能旅行中消融了自我,将“我”分裂成故事中的各个角色。就好像佩索亚所说:“我是一个空的舞台”,“我”其实是“无我”,并没有真正的我的存在。然而此“空”与佛教的“空”又有所不同。佛教所说的“无我”或“空”,是否认“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但却肯定此个体存在的存在。往往很多人以为佛教的“空”,是什么都没有,其实不然,不过这也是题外话。

周老师继续分享,她的旅程。她曾经参与过6天5夜的登山团,爬过3000公尺高的山,还横跨台湾的东部和西部(不清楚老师所说的山的名称和地理位置),也乘直升机上过喜马拉雅山。得出的结论是:垂直旅游比平行旅游来得更深刻。我们可以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陌生的地方待上一整个月,但是对那个地方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对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也帮助不大。然而,垂直旅游却可以然自己的感官上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并重新对生命有一个新的体验、新的看法。我想也是,但脑海里却突然浮现上密集课程的时候的情形。当我放下手机、放下电脑、放下牵挂,全新投入在密集课程的时候,的确又是另外一种感官上的不同,生命的另一种体验。因此,当从密集课程中回来的时候,面对手机、面对生活,的确会有点不习惯。或者说,一个人的旅行,也似乎可以达到一种生活体验的不同。平时在生活中,总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去到哪里都有家人的关心。然而,一个人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在旅程当中一定会遇到不少状况,而在面对这些状况,该如何去解决,而自己的内心又是怎样的起心动念,都是比较容易去审查的。可能,我们平时都喜欢依赖,多过于去独立思考。

讲座会结束后,我与女同学去吃宵夜,来到了老地方。我点了扬州炒饭,她点了肉碎豆腐。我们吃着吃着,聊到了单身与否的问题。不知为何,她就开始牵红线,介绍起她的朋友给我认识。我听着听着,也觉得他所介绍的男生也的确不错,起码他是一个蛮体贴的男生,心里的确还蛮想认识的。但是,后来又想到,在佛教圈外的男生,是否就能与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同呢?担心不相同,也害怕到头来也只是一场空。

深思熟虑,停滞不前,这就是如今自己的状况吧!

Posted in

想幸福的人

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像一场重感冒,但是却不知道重感冒的病源。

你问,为何可以那么容易就喜欢一个人?
其实,那种感觉,就好像突然想好好爱一个人。
他的出现,令我想好好爱一个人。
或者我心境的转变,令我想好好爱眼前的人。

但是,太少互动,令我感到困惑。

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可能,我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喜欢你。

可能,我只是习惯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对方身上。

但是,这一切心境的转变,是否意识着,我已经从上一段感情中,走出来了呢?

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Posted in

我喜欢…

我喜欢纯净无痕的白纸,因为我可以在白纸上写上我想做的事、我想去的地方、我想念的人。

我喜欢纯净无云的天空,因为我就可以看见蓝色天空背后的希望和辽阔。

我喜欢没有复杂乐器背景的一首歌,因为我就可以跟着旋律,慢慢回想,属于自己的单纯、清净和美好。

我喜欢一个有阳光照射的角落,那么我就可以待在那里发呆、看书、写字。

我喜欢一个开朗的自己,因为我就可以抚平自己的哀伤、难过、忧郁,并且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喜欢…

Posted in

时间的局限

每一次,我想要修改好论文,都是因为时间的局限,所以没有办法修好。

这一次,我真的很累。

刚刚考完试,面对那一箩箩老师给的意见和问题,令我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其实,我总觉得自己的问题来源自于,我没能好好地了解文本。

也许,我更应该好好地从文本下手,来探讨我要研究的课题吧!

我更应该好好平复自己的情绪,现在的情绪实在是太压力了。

压力源自于我一直在否定自己不能做好这一次的修改,但是却又希望自己能修改好。

只好尽力而为了。

一直以来,只有很在意的事情才会令到我这样情绪崩溃。

写报告、考试、呈现对我来说都还好,只是我一直以来想写好的论文,

却一直被抨击、否定,甚至连我自己都是这么想的。

老师也不想看到我这种情形。

师父也不希望我为了写关于他歌词的论文而精神崩溃的吧!

原本只是抱着想抛砖引玉让更多人来发现佛曲歌词中的精义的想法,

才来研究师父的佛曲歌词。

没想到自己为了写这篇论文开题报告,都无法写好,而且还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到精神压力很大。

这是自己原本没有想到的,所以才会那么崩溃。

目前能做的只能继续努力的。

硕士这条路,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过程中,是否有一直观照自己的内心,调正自己的心态。

感恩。

毓琳  启